首頁 > 醫(yī)藥職場 > 職場生涯

職場中看看你處于哪種主導角色

2012-07-09 11:05 來源:大連日報 點擊:

核心提示: 身在職場,我們往往身不由己地扮演著某種角色:要求苛刻、鞭策他人的壓迫者,熱情細心、隨時伸出援手的拯救者,或是柔弱自卑、逆來順受的受害者。工作中,沒有人能避開“戲劇三角形”的心理游戲。

 身在職場,我們往往身不由己地扮演著某種角色:要求苛刻、鞭策他人的壓迫者,熱情細心、隨時伸出援手的拯救者,或是柔弱自卑、逆來順受的受害者。工作中,沒有人能避開“戲劇三角形”的心理游戲。下面看看你處于哪種主導角色。

“壓迫者”

在鞭策、教訓他人的同時,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設定的規(guī)范和要求里。這是典型的壓迫者形象:雙臂交叉在胸前,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(tài),眉頭緊鎖,抬起眼從鏡框上邊看人;一開口就是批評指責,帶著不容置疑、輕蔑甚至是憤怒的語氣。

在這些看似不可動搖的權威表現(xiàn)下,壓迫者的內(nèi)心往往伴著這樣的獨白:“可能在別人眼里我是個惡人,不過我并非苛求挑剔,我對自己的要求一樣嚴格,我能做到為什么他們就做不到?我怎么覺得自己是公司里唯一有責任感的人?”溝通分析專家克里斯蒂勒培蒂克林認為,壓迫者大多數(shù)從孩童時期起就“積累”了很多的挫折和創(chuàng)傷,他們喪失了對人的基本信任,習慣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,并容易采取偏執(zhí)和憤怒的方式,通過貶低他人來彌補自己的不幸。這些身居高位的人在批評和懲處下屬或者合作伙伴時,需要問問自己責罵他人的原因和依據(jù),明確自己的權限,什么可以說,什么不可以說。

比如,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,太追求完美?是不是自己因為缺乏休息而過于緊張?是不是因為家庭原因而情緒波動?是不是應該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?問自己問題,在自身找原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,能凸顯自己真正的需求,關注自己生活的選擇,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他人,怨恨他人。壓迫者在鞭策、教訓他人的同時,往往也被囚禁在自己設定的規(guī)范和要求里。所以,如果你是職場上的“壓迫者”,建議你采取放松療法,不吹毛求疵,一切順其自然,讓身體的感覺和生活的快樂和諧統(tǒng)一起來。

“拯救者”

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,漠視他人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拯救者喜歡關心照顧人,喜歡操心,控制不住地想要幫人一把,干涉別人的決定。他那種想要幫助別人的熱情,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要,是在漠視他人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。“拯救者”的潛臺詞往往是“我必須幫助他,他現(xiàn)在肯定焦頭爛額,手足無措。”

要擺脫不適當?shù)木戎葳澹谔峁椭氨仨毭鞔_“合理幫助”的5個條件:“受害者”在語言上明確表示需要幫助;設定所能提供的幫助內(nèi)容和時限(“在……之前,我能為你做的是……);明確補償條件(我?guī)湍闳?hellip;…,你替我……),以便使被幫助的一方不會有欠你人情的感覺;提供幫助時不可越俎代庖,替當事人完成一切,應該留給被幫助者個人參與和努力的空間;最后,不管采取什么方式,都要保證幫助的目的是為了讓“受害者”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“受害者”

反復擔當“受害者”角色的人往往從小十分依賴他人,不斷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。他們順從恭敬,沒完沒了地嘀咕抱怨,內(nèi)心抱著悲觀的想法:“發(fā)牢騷有什么用,別人的職位都比我高……”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經(jīng)常處于劣勢、低人一等,對于同事和上司的傲慢和侵略行為更多的是羨慕和欣賞(我怎么就做不到?他們能力真強!),或者有種想得到同事或上司同情和幫助的傾向,那我們就陷在了“受害者”的角色里。因為反復擔當“受害者”角色的人,往往從小十分依賴他人,經(jīng)常遭受父母的指責,在學校里則可能是不受人關注的“小可憐”,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。外界的壓迫常常會激活人們早年的不幸經(jīng)歷,“受害者”需要認清和接受自己的過去,擺脫消極的自我觀念的束縛,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。怎樣才能避免成為人人欺負的對象?看清三角關系中各自的需求和心理,認清哪些事情讓自己害怕或者超出了自己的承受力:計算機,法律,英語口語……這些專業(yè)能力的缺乏,可能是導致你成為“受害者”的原因。你當然需要通過個人能力的提升,改變?nèi)鮿莸牡匚弧?/p>

Tags:職場 主導角色

責任編輯:陳竹軒

圖片新聞
中國醫(yī)藥聯(lián)盟是中國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醫(yī)藥在線組織,是醫(yī)藥在線交流平臺的創(chuàng)造者,是醫(yī)藥在線服務的領跑者
Copyright © 2003-2017 中國醫(yī)藥聯(lián)盟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