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健康保健 > 健康資訊

網絡成癮危害身心健康 如何遠離網絡強迫癥

2013-10-03 07:25 來源:新華網 作者:...我要評論 (0) 點擊:

  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了大家不可或缺的東西,甚至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。不少人一旦離開網絡就感覺自己無法生活,即使是沒有什么事情,也習慣上網。這是一種典型的網絡強迫癥表現(xiàn),對我們的身心十分的不利。那么,網絡強迫癥的危害是什么呢?我們應該怎么遠離網絡強迫癥呢?

  網絡強迫癥的危害

  有關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網絡成癮,即網癮,高發(fā)期一般在15~20歲,在17歲達到頂峰。其產生有教育制度的原因,也有人格特質的作用?,F(xiàn)實的情況表明,中度至重度的抑郁與網絡成癮存在相關,而且一些與抑郁相關的人格特質,如低自尊、缺乏動機、尋求外界認可、害怕被拒絕等可能也是促成網絡成癮發(fā)生的原因??梢姡涑梢蚍矫媾c網絡強迫癥是有共同點的。

  現(xiàn)在國內對網癮還沒有一個統(tǒng)一的定義,但總體來講,網癮可以被認定是一種強迫性癥狀的表現(xiàn)。此外,還有專家認為,網癮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強迫癥。

  當然,探究網癮與網絡強迫癥的關系還是次要的,最重要的是要讓家長和當事者認識到網癮對于人們身體素質、人格發(fā)展健全等方面的危害,并及早進行控制。

  網絡成癮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、生物鐘紊亂、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征,停止上網時會出現(xiàn)失眠、頭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消化不良、惡心厭食、體重下降的情況。有時網絡成癮的人還會出現(xiàn)品行障礙,誘發(fā)他們不與人交往、暴躁,產生攻擊性等反常行為,一些人甚至會滑向犯罪的深淵。

  對于網癮的解除,教育專家指出,主要是要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,用平等的溝通方式走進孩子的心靈,讓孩子自己說他最想說的話,然后因勢利導,對癥下藥。

  網絡強迫癥的預防

  1、從小注意個性的培養(yǎng)是十分必要的。不要給予過多,過于刻板的要求,對于預防強迫癥的發(fā)生有很大幫助,特別是父母本人有個性不良者更應注意。

  2、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,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,培養(yǎng)生活中的愛好,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抑制病態(tài)的興奮點。

  3、采取順應自然的態(tài)度。有強迫思維時不要對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“中和”,要帶著“不安”去做應該做的事。 有強迫動作時,要理解這是違背自然的過度反應形式,要逐步減少這類動作反應直到和正常人一樣。堅持練習,必然有益。

  4、注意心理衛(wèi)生,努力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和技巧,增強自信,不回避困難,培養(yǎng)敢于承受艱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質,是預防的關健。

  如何遠離網絡強迫癥

  1、家人應該盡量讓患者了解沉迷行為是何時發(fā)生的、網絡上癮的原因,讓其認識到沉迷于網絡給他本人和家庭成員帶來的損失,幫助他制定一個合適的康復計劃。

  2、網絡強迫癥患者陷入虛擬世界、脫離現(xiàn)實生活,實際上內心是十分孤獨的。此時,周圍人要給予親情、友情和愛情的關懷,使他們感覺自己并非孤立存在,讓他們自己主動從虛擬情感世界中走出來,找到他們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屬于自己的位置。

  3、患者本人也應對自己有耐心、有信心,堅信自己離開網絡能夠活得更好。平時注意節(jié)制,改變自己所處的生活環(huán)境,盡量恢復到接觸網絡前的生活狀態(tài),進入社區(qū)、單位或校園提供的現(xiàn)實社交世界,重新溶入社會。

  4、如果依靠網絡強迫癥患者本人和家庭的力量還是不足以進行控制,還可以嘗試著尋求外界的幫助,例如,一位懂得網絡沉迷的心理醫(yī)生、一個好的支持團體、幾位走出網絡強迫癥陰影的康復者,當你選擇這些個人或團體時也要謹慎從事,不要誤入歧途,反遭迫害。正確選擇,這些個人或團體都能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。

  對于患有網絡強迫癥的患者,在生活中應該不要講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網絡上,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,長期上網不利于我們的心理健康。在我們沒有什么事情的時候,不妨看看書,聽聽音樂或是和朋友聊天,就是不要上網。

  相關閱讀:

  上網時間越長、網癮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寂寞

  中國城市網癮少年超2400萬 網癮是心理疾病表現(xiàn)

  青少年戒除網絡成癮 要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

  網癮有如“心理感冒”,咋辦?

Tags:醫(yī)保 北京 范圍 藥品 社區(qū)

責任編輯:露兒

已有0人參與

聯(lián)盟會員評論

用戶名: 快速登錄
圖片新聞
中國醫(yī)藥聯(lián)盟是中國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醫(yī)藥在線組織,是醫(yī)藥在線交流平臺的創(chuàng)造者,是醫(yī)藥在線服務的領跑者
Copyright © 2003-2017 中國醫(yī)藥聯(lián)盟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