鵝口瘡又稱雪口病,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,多見于新生兒和嬰幼兒,營養(yǎng)不良、腹瀉、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類固醇激素的兒童常患此病。新生兒多由產(chǎn)道感染或因哺乳時乳頭不潔及從污染的乳具獲得感染。
鵝口瘡是一種最容易復發(fā)而且不容易斷根的病癥,拖的時間越久越不好。筆者認為,若要防治本病,首先在日常健康教育中,社區(qū)醫(yī)生應向居民介紹本病的相關知識,讓其了解本病。其實,在遇到疑似病例時,社區(qū)醫(yī)生應及時作出判斷,給予患兒正確的治療。
三步診斷法
步驟一:尋找疑診線索
鵝口瘡多見于嬰幼兒,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類固醇激素的病史,口腔粘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?! ?/p>
步驟二:排除線索
與其他口腔炎癥,如皰疹性咽頰炎、潰瘍性口腔炎進行鑒別。皰疹性咽頰炎多由柯薩奇A組病毒引起,好發(fā)于夏秋季,皰疹主要發(fā)生在咽鄂弓、懸雍垂和軟腭等處,有時見于舌,一般不累及齒齦和頰粘膜,頜下淋巴結可以腫大。
潰瘍性口腔炎則多由球菌引起,口腔粘膜廣泛充血,水腫粘液增多,繼之表現(xiàn)為大小不等、界限清楚的糜爛,可融合成大片并有纖維素滲出,形成的偽膜灰白色或淺黃色,擦去偽膜呈出血性糜爛面,多伴有發(fā)熱等全身癥狀,周圍血白細胞增高,中性粒細胞增多。偽膜涂片可見革蘭陽性球菌?! ?/p>
步驟三:找出確診的重要依據(jù)
鵝口瘡患兒口腔粘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,不痛,不影響進食,不易拭去,強行擦去可見紅色創(chuàng)面,不伴發(fā)熱等全身癥狀。在顯微鏡下發(fā)現(xiàn)真菌的菌絲和孢子是確診的重要依據(jù)。
三步治療法
1.停用不必要的廣譜抗生素,加強營養(yǎng),補充維生素,積極治療全身性疾病。
2.用2%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口腔,注意母親乳頭和乳具的清潔。
3.局部涂抹10萬~20萬U/mL制霉菌素溶液,2~3次/d。
值得提醒的是,若治療有效,鵝口瘡患兒口腔粘膜斑多于3天后消退。為預防鵝口瘡的傳播,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及奶具的消毒。新生兒多由產(chǎn)道感染或因哺乳時奶頭不潔及從污染的乳具獲得感染,應注意局部清潔,但不要強行擦口腔。
〈〈〈相關鏈接
鵝口瘡,慎用龍膽紫
鵝口瘡可見于舌、頰內(nèi)側及腭部,有時可蔓延至咽部,以往常用龍膽紫治療。但市售1%龍膽紫醇溶液,因刺激性大,不宜直接用于嬰幼兒口腔粘膜。如果得了鵝口瘡,可涂制霉菌素,制霉菌素是控制霉菌的有效藥物,用時把片劑壓成粉末,用白開水化為混懸液,涂前將液體搖勻,每天涂5~6次。如果有條件,還可用酮康唑治療,用時將酮康唑(200mg)一片研成粉末,加入生理鹽水20mL,溶解后即可涂擦,一天涂1~2次即可。